过刊浏览
从工艺技术论越窑青釉瓷兴衰

李家治, 邓泽群, 吴 瑞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摘 要:考古学家一般认为东汉至两晋为越窑的创始和发展时期, 唐至北宋为鼎盛时期, 南宋后即停烧。其产品风格虽因时而异, 但还是一脉相承。可见越窑青釉瓷在长达近千年的烧制过程中历经创始、发展、鼎盛和衰落的全过程。越窑青釉瓷的兴衰固然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及其它因素有关, 但它的工艺技术也应在它的兴衰全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即是在对各地历代越窑出土的瓷片科学技术研究的基础上, 从它的工艺技术角度讨论它的兴衰。越窑青釉瓷所用的原料始终没有多大变化, 其中Fe2O3 和TiO2 的含量都比较高, 致使胎呈不同程度的灰白色, 釉呈青中带黄或灰的色调。更由于釉中含有较高的CaO, 较低的K2O 和Na2O, 遂使它只能是薄层的玻璃釉, 无法取得莹润如玉的效果。越窑青釉瓷的烧成温度则变化较大, 低者只有1050℃, 而高者可达1310℃。在刚兴起的东汉由于所用龙窑较小, 其长度只有10m 左右, 其烧成温度可达1300℃, 而到了宋代, 由于龙窑的长度已增加到50m 左右, 致使他的烧成温度只保持在1100 ℃左右。这样的烧成温度对越窑青釉瓷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越窑青釉瓷胎釉的化学组成和烧制工艺的实际情况和变化以及宋代其它名瓷的兴起就在越窑青釉瓷兴衰的全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越窑青釉瓷, 越窑兴衰史, 古陶瓷科学技术


  • DOI: 10.13957/j.cnki.tcxb.2002.03.012

  • 查看全文】已下载

打印    收藏      导出BibTex文件      导出EndNote文件      导出XML文件